2020届毕业生
现就读于罗切斯特大学(U.S.News 2020最佳大学#29 )
作为颇典型的“理工男”:他爱数学、爱思考、爱批判;但他也爱音乐,“小提琴“是陪伴他长大的“青梅竹马”,他还会谱曲,和书院的Kay教授一起创作了校园歌曲。
今天,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 -- G12C1的Bolin。听听他的“初心”和成长故事。
爱数学、爱思考、也爱critical thinking(批判性思维),这是Bolin同学作为一个理工男的“基本素养”。
在他看来,应试教育里套用公式、直线思维的“填鸭”式学习并不是他所期望的,遇到问题自己慢慢试着解答,尽管解一道题目的时间比以前要长,但学到的东西更多,也真真正正吃透知识点,这样的学习方式与他的期望不谋而合。
有幸的是,在深圳实验初中部参加机器人社团时,他认识了不少书院(原实验高中部AP班)的学长们,他们都是被MIT、康奈尔大学等世界顶级名校录取的“学霸”,通过学长们的介绍,Bolin了解到在国际教育体系中,老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,他们对学生加以引导但不固定思维。
于是在被深实验高中录取后,他仍旧坚定选择进入国际教育体系,也下定决心选择原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AP班——讯得达国际书院(新哲前身),作为他进入国际教育的“领路人”。
在书院的学习生活,压力与动力是并存的。
有志同道合的小伙伴,有和学生“打成一片”的优秀班主任,有教学一级棒的科任老师,Bolin同学爱上了这样的班级,也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。他喜欢这样的自己,也开心有这样的改变。
Bolin坦言,其实他的学习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的。在一开始进入国际体系时,对英语的高要求让他感觉有些吃力,但从不坐以待毙下定决心一本一本地“啃”下厚厚的英文名著:《傲慢与偏见》《飘》等原版英文小说都是他进步路上的基石。从一开始的一知半解到后来可以在课堂上英文无障碍交流,Bolin用努力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超越。
对于未来,Bolin同学的规划清晰明了——本科学习物理数学,研究生倾向于工程方面。
在申请大学时,他选择了理科实力强劲的罗切斯特大学。之所以坚定选择罗切斯特大学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:罗切斯特大学伊士曼音乐学院在美国本科音乐学院中排名第一,伊士曼的Sibley音乐图书馆是北美最大的学术音乐图书馆,美国第三大音乐图书馆。
他会拉小提琴,会唱歌,会谱曲,他热爱音乐,心里有个音乐梦。这就是Bolin与众不同的另一面。
音乐的启蒙是来自童年家中诸多唱碟,自此,音乐便驻扎在Bolin柔软的内心中。五六岁时,他学习了人生中第一个乐器——小提琴,凭借扎实的小提琴实力,在深圳实验初中部读书时,他顺利考入校交响乐团,自此往后,音乐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Bolin同学爱听音乐,尤其是民谣、古典乐、甚至是电影原声音乐,这与他骨子里透漏着的浪漫息息相关。他说,“我爱看电影,而电影里的配乐在观看过程中可以变成一个载体,在日后一旦听到熟悉的旋律,我便会回忆起与之相配的时光。”
上了高中后的他选择加入乐团,彼时的书院乐团只是一个新成立的社团,作为第一届成员,Bolin开启了与社团共成长的日子。好在有Kay老师的帮助与陪伴,他慢慢习惯了乐团生活。Kay老师是来自韩国的著名音乐教授,也曾留学美国,幽默且有才华的他与柏霖亦师亦友。两人还一起创作了《Song of SIA》,在Bolin心中,Kay老师是与他惺惺相惜的音乐人。
除了音乐上的交流,Bolin也会为Kay管理社团的工作出谋划策,这个过程让他对“leadership”(领导力)这个词有了重新的定义,他认为,所谓“领导力”不是指挥强迫他人做事,而是通过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人信任你,心甘情愿支持你。如今,即将离开乐团的他希望有更多爱好音乐的伙伴加入,能将社团一届一届地传承下去。
Bolin说,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,就像是我,相比起竞赛型选手,我更适合做活动。” 这世界上需要像The Big Bang Theory(生活大爆炸)里的“谢耳朵”那样的“鬼才”来推动人类进步,但他更偏向于做个像航海王路飞那样的人来影响世界。在寻找自我的路上,你或许是独行者,但你从不孤单。
400-8030-326
深圳新哲文院
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塘头大道13-66号 深圳新哲文院
新哲文院微信公众号